【暑期社会实践】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织梦非遗守文脉·青衿秉烛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日期:2025-07-17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来源:外国语学院

为深入贯彻黄金棋牌游戏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部署,7月8日至11日,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织梦非遗守文脉·青衿秉烛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院团委书记杨文佳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实践队以"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激活传统魅力"为宗旨,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体验、传承对话等形式,探寻非遗文化背后的精神密码,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光彩。


实践队首站来到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在讲解员详细介绍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秦腔艺术的起源发展、行当分类和表演特色。通过观摩珍贵的历史文物、影像资料,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参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


实践期间,队员们先后体验了扎染、关中鲁韵花馍、绒花等传统手工艺。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大家学习扎染的捆扎技法、染色工艺,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扎染作品。在关中鲁韵花馍工坊,非遗传承人刘淑梅向实践队展示了花馍制作技艺。从和面、塑形到蒸制,队员们认真学习每一个环节,亲身体验这项传统面塑艺术的制作过程。刘淑梅表示,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参与,让传统花馍艺术焕发新的生机。绒花制作环节,队员们细心学习蚕丝处理、花瓣塑形等工序,在张蓉老师、田舵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绒花作品。


实践队体验扎染

实践队员体验关中鲁韵花馍制作

实践队员体验绒花制作


实践队与扎染、花馍、绒花非遗授课老师开展深入对话。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青年在传承中的责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老师们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等建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思维和责任担当。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将文化传承视为己任,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队员在扎染非遗体验馆合影留念


(审稿:勾小群  网络编辑:和燕)

TOP